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宇通客车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公司是一家集客车产品研发、制造与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制造业企业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主要产品可满足5米至18米不同长度的市场需求,拥有142个产品系列的完整产品链,主要用于公路客运、旅游客运、公交客运、团体通勤、校车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景区车、机场摆渡车、自动驾驶微循环车、客车专用车等各个细分市场。
公司的业务覆盖国内所有市县市场及全球主要的客车进口国家,以直销为主、经销为辅,以订单模式提供标准化及定制化的产品。公司经营业绩主要取决于行业需求增长情况、产品竞争力和自身的成本控制能力。
近年来,公司正在从“制造型+销售产品”向“制造服务型+解决方案”进行转型。独创中国制造出口的“宇通模式”,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由产品输出走向技术输出的典范。公司产品已批量销售至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覆盖美洲、非洲、亚太、独联体、中东、欧洲等六大区域的发展布局,引领中国客车工业昂首走向全球。
国内方面,随着上半年国内宏观经济稳中向好、国民出行需求恢复、旅游市场强势复苏,公路客运需求大幅增长;受新能源购置补贴退出、“公参民”政策落地等压力影响,公交及校车市场需求持续下降。总体上,上半年国内大中型客车需求总量同比持平。下半年,随着旅游复苏延续、老旧柴油车辆加速淘汰,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县、十四五公交都市、公共领域全面电动化试点创建等政策刺激,预计行业需求将实现同比增长。
出口方面,今年以来各国人员流动持续增加,公交、客运、旅游等市场需求也逐步恢复。根据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数据显示,行业大中型客车出口量同比增长83.9%,下半年预计仍将延续增长态势,其中欧洲、拉美、东南亚等地区在经济技术因素和环境保护政策等因素驱动下,新能源公交需求存在增长机会。
根据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统计,2023年上半年行业大中型客车总销量为36,681辆,较2022年同期提升23.50%。
报告期内,公司管理层按照董事会批准的全年工作计划,认真落实和推进“做好四化”和“做深做透两个目标市场”的战略规划要求,上半年公司累计实现客车销售15,134辆,同比增加30.84%;实现营业收入111.14亿元,同比增加34.5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70亿元。公司净利润同比增加的主要原因为:受国内旅游客运、海外客车等市场需求持续恢复,公司销量实现同比大幅增长。
应对措施:一是加强对宏观政策、行业政策的研究,帮助客户用好政策工具,促进公交企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和分析,深度理解客户需求,开发适合和引领客户运营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三是帮助客户转型、发展多元化业务,扩大与客户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2、随着欧美国际品牌逐步重视新能源商用车发展,相关产品与技术能力在快速补足,中国品牌出口的竞争优势可能会有所减弱;同时,基于当地工业保护,对产品本地化率提出要求且标准趋严的市场在逐步增多,给整车出口的业务模式带来一定影响。
应对措施:一是加强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同时做好成本管理,提升产品竞争力;二是不断拓展细分市场覆盖,强化与客户的合作深度与广度,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三是通过KD工厂、强化当地合作伙伴关系等方式应对本地化要求。
3、部分国家和地区局势动荡可能导致国家外汇紧张,进而影响客户支付能力下降、逾期风险增加,市场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萎缩或暂时取消。
4、欧洲、南美等区域滚装船运力资源持续紧张,海运费居高不下,对客车出口业务造成不利影响。应对措施:一是结合销售情况和车辆发运计划等统筹管理,提前协调船运公司资源,确保车辆顺利发运;二是销售过程中及时与客户做好沟通和疏导,减少公司因海运费上涨产生的额外损失。
5、人口出生率下降、各地公参民政策持续执行,部分客户车辆更新和采购存在观望情绪,校车需求存在下滑风险。
应对措施:一方面,强化对客户需求的理解,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发挥品牌、服务、渠道等优势,帮助客户提升运营收益;另一方面,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的沟通,推动学生上学通勤的社会化服务,促进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
报告期内,公司发生研发支出6.9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24%,在同行业中居于较高水平。2023年半年度研发支出主要投向如下:
公司紧跟低碳化、电动化、智能网联化、高端化、轻量化发展趋势,围绕安全、节能、舒适、环保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多年来的自主研发和系统技术创新,形成了相应的领先技术和产品优势。公司新能源技术以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客车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主线,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的开发理念,以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电驱动、电控、电池”的自主攻关为切入点,历经十余年技术攻关,在自动驾驶技术、车联网及智能网联云平台技术、多场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等方面取得多个重大突破,打造了宇通产品竞争力领先的技术护城河,引领了客车行业技术发展的先进方向。
公司围绕高性能、低成本、智能化开展电池技术研发。通过电芯迭代,电池包结构件与整车集成共用等高集成设计,开发高比能模组化电池系统与高集成一体化电池系统,电池能量密度及体积密度提升至175Wh/kg及304Wh/L以上,单包电量达到行业最高的100kWh;通过箱体及模组多重结构加强、电池膨胀力约束等技术,高集成一体化电池系统结构强度较上一代产品提升100%;通过多重密封防护结构设计,电池箱防护等级达到IP68+IP6K9K(实现尘密、泡水及高温360℃喷水不进水),并可实现2米水深浸泡72小时后不损坏电池,防水性能行业最高;基于动力电池保温及液冷液热一体化高效热管理系统,实现了在极寒环境下,电池降温速率由3.8℃/h降低至3.3℃/h,电池温度均一性提升50%,有效提升电池环境适应性;开发了防凝露干燥气体系统,规避了高湿地区因箱内凝露引发的绝缘失效、采样异常等问题;开发了低成本高效率电池氮气保护系统,最大程度降低了电池热失控风险;围绕电池智能管理和电池安全管理升级,强化了电池大数据云平台的智能管控能力,基于电池系统、热管理、电附件、整车等多层级、度数据开展深度学习和机理建模,累计开发了预警项目30余种,覆盖了电气连接异常、软件功能异常、电池凝露、电池被盗等多种失效场景,预警准确率达到了97%以上,实现了云端24小时远程监控、主动识别电池热失控风险、自动维护等功能,提前识别化解风险,保障了车辆运营的人员及财产安全。
基于工况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公司开发了电机系统故障预测与智能诊断系统,提升电机系统智能化水平;开发了主动短路控制、油门踏板状态自识别保护、双路温度传感器检测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安全性;完成了新一代电机系统全系列产品开发和电驱桥高速电机系统产品开发,并实现全面推广应用,系统最高效率达到96%,相比上一代电机系统产品降重15%以上;实现碳化硅(SiC)电机装车应用,进一步提升电机系统效率与功率密度,助力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围绕安全性提升,开发了关键零部件故障诊断技术、智能区域限速控制技术、油门安全控制技术,实现典型失效场景的快速诊断、动力异常事件记录与上报及限速区域内车辆安全运营;围绕经济性提升,开发了智能化能量管理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实现实际运行工况电耗下降5%;围绕标准化、可靠性提升,开发了高集成度中央计算平台、面向域架构的换挡控制功能、基于云平台的车辆参数在线管理技术,实现电控系统软硬件标准化程度、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提升。
车载及路侧终端方面,从产品合规、质量可靠、网联应用等方面持续优化和完善车载终端和路侧终端产品系列。车载终端构建了适配整车不同层级网联化需求的产品系列,不断拓展海外商用车业务范围,在产品功能全面性、技术领先性和场景应用等方面建立整车网联化差异化竞争优势;路侧终端以车路协同感知拓展和协同决策应用为核心,实现了基于车路协同的公交信号优先、盲区预警、前方拥堵提醒、道路危险状况提醒等网联化场景应用,拓展了整车的感知范围并协同自动驾驶系统决策,满足智能网联客车车路协同多样化需求。
云端技术和应用方面,围绕整车产品竞争力提升,强化车辆监测预警建模分析能力,高效反哺整车研发设计,打通国内、海外售后服务,协同提升车辆安全、经济等属性和售后服务水平,降低车辆LCC(全生命周期成本);围绕国内、海外客户降本增效需求,完善故障监控、机务管理、车辆巡检、驾驶行为评价、充电峰谷管理、车辆智能调度等核心功能,优化安睿通、安芯、V+ITS(海外车联网产品)等网联化产品和运营管理解决方案,建设数字化商城,实现客户线上按需订阅,快速满足各细分市场客户在车辆安全、调度、售后等场景的差异化需求,提升客户使用体验;围绕稳定高效安全低成本云平台技术能力建设,开发请求链路追踪系统、车路云多源异构融合通信平台、PB级数据一体化分析平台,掌握整车OTA(车辆远程升级)、大数据、车辆网络安全等核心技术,助力车辆全生命周期智能网联化能力提升。
智能驾驶技术方面,基于国产芯片开发新一代高性能、高可靠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提升整车产品的安全性;基于客车行驶工况结合驾驶员行为特征分析信息,进一步优化辅助驾驶商用车多场景安全策略,提高系统智能化表现,保持产品竞争力;针对异型障碍物等长尾场景开展专项场景数据采集与训练,进一步提高自动驾驶场景适应性;基于市场车辆自动驾驶运行大数据,开展自动驾驶算法控制特性与整车机电液(机械系统、电子电器系统、液压系统)响应特性的集成优化,提升整车安全性、可靠性等表现。
围绕商用车多场景应用,公司开发了实时功率预测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燃料电池工作点向高效区有效聚集,实现了商用车不同工况下氢耗最优;开发了新一代燃料电池系统,推动了电堆、双极板等5项关键零部件的国产自主化进程和批量推广应用,进一步降低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开发了车载氢系统侧面、正面碰撞防护系统,同时优化了24小时全时域氢安全技术,大幅提升碰撞事故中氢系统安全性,降低起火风险;开发了燃料电池高温操作模式,实现最大输出功率自适应调控,提升整车环境适应性;基于车联网大数据技术,构建了度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故障预警、健康状态评估技术,提升整车可靠性。
公司针对公交、公路、校车等产品特点,开发了基于使用场景的主被动安全一体化技术解决方案。公交方面,在行业内率先提出驾驶员误操作和不规范操作安全防护方案,开发出睿盾安全防护技术,显著降低因驾驶员误操作或不规范操作而引发的安全事故,提升新能源车辆驾驶安全性;针对电池箱及高压系统防护,开发了电池箱侧面、底部、尾部碰撞防护系统,大幅提升碰撞事故中电池的安全性,降低起火风险;针对车内乘客防护,通过车内软化护栏、防滑地板、高靠背座椅、结构圆角设计、内沉钉固定等技术,显著降低紧急制动和急加速时乘客碰伤、跌倒的概率。
公路车方面,公司提出了“宇通安全五部曲”,研发推广了危险预警技术、自动紧急制动技术、碰撞防护技术、高强度座椅固定技术、快速逃生技术等安全新技术,保障出行全过程安全。
校车方面,在“长鼻子”、5mm保险杠、金刚封闭环等安全DNA基础上,研发了移动物体识别技术、智能防遗忘系统等智能安全技术,推动校车智能化水平提升,保证学童安全。
公司围绕影响能耗的人、车、路三个方面打造节能一体化解决方案,提升客户控制能耗水平,实现传统车辆行驶工况能耗相比上一代产品平均降低7%以上,新能源车辆相比上一代产品平均降低10%以上。辅助驾驶节能方面,全面应用蓝芯智能节油系统三代技术,对部分驾驶员不良驾驶行为主动干预和提醒,实现综合工况节能3%-6%;车辆方面,从降低车辆附件能耗、行驶阻力和提升整车能量利用率等方面持续优化提升,如主流新能源产品采用轻量化技术和新一代三电系统(包括高集成高比能电池、一体化集成式电驱桥系统、高集成电控技术等),实现能效的全面优化提升,传动效率相比直驱系统传统效率提升3%,能耗相比上一代产品降低10%以上;路况方面,全面应用车联网大数据技术,建立覆盖城市、高速、国道、山区等全工况路谱数据库,实现面向客户实际场景的最优动力匹配,提升车辆对客户实际行驶工况的自适应。
公司围绕以人为本,打造全方位整车舒适性驾乘体验,提供系统化的健康、感知、操控、驾乘等技术解决方案。公司聚焦于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研究)、平顺与操纵稳定性、车内空气质量与调节能力、座椅舒适性等四个方面,掌握了多项关键性新技术并实现应用:传动系振动控制、白车身振动控制、谐振消声等NVH技术,磁流变阻尼、自适应变阻尼等平顺与操纵稳定性技术,抗菌防霉、车内健康管理平台、二氧化碳热泵空调等空气质量与调节技术,空气弹簧座椅、变密度海绵发泡等座椅舒适性技术。其中车内健康管理平台实现了车内空气快速换新、1小时内PM2.5净化率92%、总菌净化率98%,二氧化碳热泵空调技术实现了低温供暖突破零下25℃,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公司拥有行业一流的研发队伍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研发人员共2,764人,其中博士16人,硕士454人。优秀的项目管理和评审团队,可有效提升项目管理效率,为客车创新技术研究、项目运行评价等提供指导和支持。
公司积极响应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号召,运用知识产权加强品牌建设、激发创新活力,聚焦“三电”核心及智能化等技术,优化专利布局和结构。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有效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213件,其中发明专利630件,软件著作权234件。公司持续开展电动化、智能网联化产品研发和推广,重点突破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电动客车智能化、充电/加氢技术等核心技术,在电控、电机、电池以及NVH、智能化等技术领域形成一系列知识产权组合。公司先后斩获中国外观设计金奖、河南省专利特等奖等殊荣,累计获得中国专利奖10项,河南省专利奖4项;取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知识产权优秀企业、河南省知识产权领军企业等一系列荣誉,并顺利通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
公司致力于带动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推动先进技术标准化。截至报告期末,共参与完成246项国家、行业、地方及团体标准制定工作,其中223项已经发布。公司主持制定并发布的有国家标准GB38032-2020《电动客车安全要求》、GB/T38778-2020《专用校车系列型谱》、GB/T38796-2020《汽车爆胎应急安全装置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JT/T1026-2021《纯电动城市客车通用技术条件》、JT/T1390-2021《电动客车电动空气压缩机》、GB/T13043-2022《客车定型试验规程》、GB/T41601-2022《旅居车辆通风安全要求》和GB/T42289-2022《旅居车辆居住用电气系统安全通用要求》;参与制定并发布的国家标准有GB/T17729-2023《长途客车内空气质量要求及检测方法》、GB/T17346-2023《汽车脚踏板位置尺寸测量方法》等,参与制定并发布的行业标准有JT/T887-2023《营运车辆质心位置测量方法》、JT/T1458-2023《营运车辆车路/车车通信(V2X)终端性能要求和检测方法》、JT/T1460-2023《基于车路协同的营运车辆前方交通障碍预警系统要求》等;制定完成待发布的有《道路车辆预期功能安全》《电动汽车传导充电安全要求》《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及续驶里程测试方法》等。
公司拥有行业首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电动客车电控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客车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车辆信息技术分实验室”“国家认可实验室”,以及“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等7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同时拥有“河南省燃料电池商用车技术创新中心”“河南省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创新中心”“河南省智能网联商用车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联合体”等13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被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称号,被工信部及财政部联合授予“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被工信部授予全国“工业企业质量标杆”“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被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授予“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称号,是行业首家“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获得河南省省长质量奖、2020中国设计红星奖、2021年红点奖、2022年工信部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企业等。
公司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电动客车电控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客车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和开放合作机制,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公司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省科学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集成优势科技资源,为聚集创新人才及科技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创建了优良环境,提升了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关键技术和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截至2023年6月底,公司已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32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9项。
同时,公司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公共创新资源,如与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国家机动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重庆)、国家客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轿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等多个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全面的合作关系,为公司技术创新提供助力。
公司作为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河南省汽车行业协会会长单位,利用自身优势,一方面持续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与合作伙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和技术交流,协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另一方面,通过“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行业内企业创新联盟,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
依托上述资源,公司围绕客车新能源技术、智能网联技术、车辆工程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展技术攻关和工程应用研究,逐步建立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提高了客车相关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公司是以客车生产为主业的制造型企业。传统客车产品主要零部件大部分采购自潍柴、玉柴、法士特、东风车桥、宝钢、福耀、瑞立等国内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以及Cummins(康明斯)、ZF(采埃孚)、Allison(艾里逊)、BOSCH(博世)、ContinentalAG()、Michelin(米其林)、Schaeffler(舍弗勒)、SKF(斯凯孚)等国际汽车零部件公司。新能源客车主要零部件大部分采购自宁德、汇川等国内知名企业;经过多年深入合作,公司已同大部分供应商形成了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公司在产业配套方面的竞争优势得到有效保障和持续提升。
在新能源客车关键零部件方面,公司联合苏州汇川、北京亿华通、上海重塑等行业优质供应商,开发出了更安全的动力电池系统、具备低温快速启动和高海拔适应性的燃料电池系统以及电驱桥和集成度更高的动力控制系统,支撑公司新能源客车的技术领先优势。
报告期内,面对旅游市场的快速恢复使得部分零部件资源紧张,以及地缘局部冲突下的制裁及限制等因素影响,公司供应链敏锐识别风险并成立风险应对小组,提前干预和应对,有效支撑公司产品正常生产和交付,体现出公司供应链稳定、安全的交付保障能力。公司将持续优化供应商结构,整合供应商资源,提升国内行业主流及国际供应商配套能力,继续提升公司供应链的未来竞争力。
国内销售由直销和经销相结合,以直销为主,经销为辅。报告期内,国内销售按照区域共划分为十余个经营大区,实现对全国所有市县的深层有效覆盖。公司持续加强在数字化领域的业务布局及平台改善,增强用户互动及可视化体验,重点对营销领域进行技术赋能及价值引领,发布了行业首个软硬件一体化电动专属平台,代表着公司不仅在产品层面快速布局,更在全价值产品链的专业塑造能力上进行强化。
公司不断拓展、优化服务网络和模式,在13家区域服务体验中心、1,600余家特约服务网点、180余家配件经销商服务网络的基础上,推广直服模式,形成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做到了“有宇通客车的地方就有宇通服务、有宇通客车的地方就有宇通人”。公司在区域服务体验中心的基础上先后建成电机维修中心、动力电池维修旗舰店、实操培训台架等,通过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实现更好地服务客户。公司秉承“高效”的服务理念,提出“心更近、行更远”的服务口号,并结合客车各细分市场产品特点和客户运营需求,不断探索完善各细分市场服务策略,开发并推出涵盖延保、保养、加改装、服务全包等服务产品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更为快捷、专业、智能、安全的售后服务新体验,做到服务覆盖更广、响应更快、能力更强、预警更准的服务效果,不断满足客户运营更稳定、效益更长远的诉求。
公司在海外市场采取直销、经销相结合的销售模式,目前海外销售和服务网络已实现全球目标市场的布局,通过60余家子公司、办事处、经销合作伙伴以及派驻直销队伍等多种渠道模式覆盖独联体、中东、非洲、亚太、美洲、欧洲六大区域;同时,利用技术和产业链优势,公司已在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马来西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通过KD组装方式进行本土化合作,实现由“产品输出”走向“技术输出和品牌授权”的业务模式升级。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出口各类客车超过90,000辆,产品远销至智利、墨西哥、埃塞俄比亚、安哥拉、坦桑尼亚、菲律宾、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沙特、巴基斯坦、卡塔尔、英国、法国、丹麦、挪威、芬兰等全球主要客车需求国家与地区。在主要目标市场,公司已成为主流客车供应商之一。在新能源客车领域,公司已累计出口新能源客车超过3,700台,在海外30多个国家或地区形成批量销售并实现良好运营,如卡塔尔、墨西哥、智利、新加坡、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挪威、丹麦、法国等,积极发展绿色公共交通,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出贡献。公司致力于完善服务和配件供应体系,形成了以我为主的售后服务体系,通过公司直服、客户授权自服务站、第三方授权服务站等方式满足不同市场和客户的服务需求,以持续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海外市场拥有260余家授权服务站或服务公司,330余个授权服务网点,覆盖海外全部目标市场。公司在巴拿马、智利、阿联酋、法国、墨西哥、哥伦比亚、哈萨克斯坦、坦桑尼亚、卡塔尔等建立区域配件中心库或国家配件库,并授权80余家配件经销商,为终端用户提供快捷有效的配件供应。由250余名海外客户服务经理组成的一线服务团队往返于海外各主要市场,在当地服务站的支持下,开展客户需求识别、技术培训、车辆问题解决等工作,以保障产品的良好运营。同时,公司通过重点订单的联合服务保障等方式,与Cummins(康明斯)、ZF(采埃孚)、Allison(艾利逊)等多家世界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持续深化合作,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共同为海外客户提供及时的配件保障和全面优质的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荣获“2023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全国客车行业质量领军企业”“全国客车行业质量领先品牌”“全国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示范企业”“全国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领先品牌”“全国质量诚信先进企业”“全国质量检验稳定合格产品”等荣誉。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宇通客车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亿华通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